嘉基愛加1《嘉義基督教醫院》

公益點滴

拉拉巫雅的魔法

張貼日期:2019/6/25 點閱:1838

捐款項目:社福與身障長照基金

拉拉巫雅的魔法-偏鄉療育教具屋設備籌募計畫

3小時的車程從清晨到中午只為了1.5小時的到宅療育

小梅是阿里山鄉的小女孩,在她三歲的時候,嘉基早療中心的篩檢團隊來到她就讀的幼兒園,發現她所能理解且能講的詞彙,比同齡的孩子少很多,經醫師診斷,確認有語言、認知方面的障礙。

小梅的父母很早就離開家鄉,平常主要照顧小梅的是上了年紀的阿公、阿嬤,兩位老人家認為孩子會自然長大,只要孩子沒有病痛就沒什麼好擔心的。

在觀光區域之外,阿里山仍保有「夜不閉戶,路不拾遺」的純樸民風,常見到警察宣導的是請居民別讓自己家的雞跑到路上,而非提防宵小。山上生活環境單純,不像城市處處有各式各樣商店、百貨公司等,孩子的遊戲場就是屋前的道路,因此,幼童很少有與人接觸、互動的機會,生活中接受的新事物與刺激自然有限。如果問小梅「蘋果是什麼顏色?」,她沒辦法回答,因為她對於「蘋果」、「紅色」沒有認知,對她而言,這些問題就像是缺了筆的連連看遊戲,怎麼樣也接不起來。

由於小梅家附近沒有鄰居,小梅沒去學校的時候,都是獨自一人玩,非常缺乏與人的互動。因生活缺乏刺激導致的發展遲緩,很容易造成惡性循環,舉例來說,小梅因為缺乏互動造成認知、理解能力落後,導致知道的詞彙少,因為詞彙有限,越來越不想講話或是很少講話,不講話就少了互動,使認知、理解能力難以進步,若沒有適當的療育輔導,隨著年紀越大,遲緩只會越嚴重。

為了讓小梅盡早接受療育,早療團隊快速為她量身制定療育計畫,例如數字概念、詞彙、與人的應答等等,開始了每周一次1.5小時的療育課程,為了盡量不影響小梅去幼兒園與其它孩子互動的時間,住在樂野村的老師要在早上六點半前出門,開約一個半小時的車,翻山越嶺穿過兩個村,八點準時來到小梅家,讓小梅在九點半完成療育課程後,可以去幼兒園上課,之後還會「交代功課」給阿嬤,增加家人互動機會,持續幫小梅學習,然後老師再開1.5小時的車回到樂野據點。

漸漸地,阿公、阿嬤知道如何與小梅互動,小梅也進步地很快,上了國小後,順利進入普通班,與同學也相處融洽。

時間很關鍵,只要把握0-6歲的黃金療育期,遲緩的孩子有可能完全回歸正常!

 

一台野狼125,載著祖孫倆,越過山林,這是他們唯一的交通工具。

今天是呈呈到早療據點上課的時間,摩托車從小小的斜坡上來,阿公很有活力的向老師說:「孩子交給您了」,然後轉頭慈愛地向著孩子「要認真上課哦!」

5歲的呈呈有著深邃的五官、大大的眼晴、個性活潑卻帶著一點緬腆,他住在美麗的阿里山,房子周遭就是一片小森林。

呈呈出生後,因父母親工作的關係,常常搬家,不規律的作息也讓呈呈常常生病。一年多前阿公跟阿嬤愛孫心切,就把呈呈接回親自照顧。

在篩檢活動中,嘉基早療中心發現呈呈有遲緩的現象,經醫療團隊評估後,確診他也是一個因缺乏生活刺激而遲緩的孩子。除了讓阿公、阿嬤了解目前呈呈在發展上的困難與不足,早療團隊也迅速提出未來的療育規畫,阿公、阿嬤在難過之餘還是用著樂觀的態度,極積的配合著早期療育課程的進行,期待孩子的學習及發展能步上軌道。

我們看見他的改變!

「記得剛見面時,問他平常喜歡什麼?他只會回答一個字『玩』,繼續問玩什麼?只會回答『車』,但同齡的孩子在面對同樣的問題時,往往會有更多完整的長句子表達,像是變形金剛的車、大卡車,或是積極地分享、示範如何去玩。」

張老師說,呈呈已經五歲多,但在認知、語言的發展程度大約只有三、四歲,以成人來說,落後一、兩歲好像沒什麼,但是兒童不同,他們正值腦部發育的關鍵期,一旦錯過,那就是一輩子的事情。像呈呈這樣的狀況並非天生,而是後天缺乏外部環境刺激所致,孩子有時候甚至會因為無法描述簡單的生活事件而生氣吵鬧。

為了讓呈呈穩定的進步,社工先進行到宅,從家庭生活照顧與親職教育開始,讓阿公、阿嬤清楚地知道孩子發展的重要觀念;接著安排呈呈每周到樂野的早療據點進行療育,省去了阿公奔波的辛苦,提升接受早療的意願。

與其他接受療育的個案相同,阿公、阿嬤必須一起接受親職教育及諮詢的輔導,老師甚至訂定了祖孫回家需要一起完成的功課;最後,讓呈呈在據點的教具屋借用適合的操作性玩具帶回家,回家後由阿公、阿嬤陪同一起玩,並在下週由老師驗收成果。

短短不到半年的據點療育課程與家庭親職輔導,呈呈已經在認知的發展及語言的表達有大幅進步,從無法描述簡單的生活事件,到現在可以與老師主動分享生活索事、看圖說故事、簡單的數量加減等…

在地的早療據點,不僅省下老師到宅服務的交通時間,讓更多孩子有機會進行療育,也為阿公每週省下三個半小時到市區看診的機車車程。

而呈呈最有成就感的時候,就是能在每週通過玩具驗收時,從老師手上拿到獎勵品;另外還會讓他選擇下一個自己喜歡的操作玩具,作為鼓勵。

提起嘉義,我們都知道嘉義有座阿里山,但您可能不知道的是...

從嘉義市到阿里山鄉各村,交通往返約需2-4小時,花同樣的時間,可能已足夠開車到台北或屏東。

在嘉義,阿里山鄉、大埔鄉、番路鄉不僅符合「偏鄉」定義,且屬於高度偏遠的區域,大眾運輸不普及、山路崎嶇、時不時的大霧,讓阿里山與嘉義市好像有一面看不見的牆,連帶影響的是醫療資源有限、環境不便、教育人才的高流動率,對當地的慢飛天使家庭來說,在在增加了兒童早期療育的困難度。

阿里山共有12個村,其中的樂野和達邦村是阿里山鄉6歲以下兒童最多的地方,樂野村鄒語發音「拉拉巫雅」(Lalauya),指楓樹成林的地方,不僅環境優美且在交通要道,地理位置特殊;達邦村則蘊有豐富文化,直到現在都還保留著許多鄒族傳統習俗、文物,每年也會固定舉辦豐年祭、戰祭等,是旅客想要探訪鄒族歷史文化的最好去處。

根據我們進行早期療育篩檢的經驗,大約平均每100位兒童就有8位有發展遲緩的現象,而在偏鄉地區比例更高。常見的症狀包含語言、動作、認知發展遲緩、注意力不集中、過動、自閉、肢體障礙等等。6歲不僅是即將銜接國小教育的預備期,也是發展遲緩兒童療育黃金期的分水嶺,只要把握0-6歲的黃金期,都有可能完全回歸正常;但若6歲以後再進行療育,成效將大打折扣

在偏鄉地區的家庭為了維持生計,不得已須犧牲陪伴孩子的時間,將孩子的教養問題仰賴於教育體系,孩子缺乏家庭中的互動刺激,是造成發展遲緩的因素之一,而偏鄉教育體系、專業人力的缺乏與高流動率,連帶影響兒童發展遲緩的通報不夠即時,在家長想進一步的帶孩子進行早期療育時,醫療資源卻僅有最初階的社區與巡迴醫療服務,若有更多醫療需求,便會衍生出交通問題。

有很多家長總存在著「孩子長大自己就會好」的傳統錯誤觀念,但發展遲緩不像感冒,不會自然痊癒,如果什麼都不做,孩子的發展就可能就此停滯;而在偏鄉,家長若選擇療育,面對的可能是陪伴與付出、卻無法立即見效的挫折感,加上每次動輒數小時的車程,常使原本就忙於生計的家庭疲於奔命,漸漸磨耗掉讓孩子接受療育與就醫的意願。

 

親子教具屋提供適合慢飛天使的教具,免除家長購買教具的負擔,也能提供現場教學。

嘉基自民國89年以來,一直致力於阿里山兒童的早期療育工作。目前嘉基採取定期上山協助篩檢的方式,一方面彌補通報率的問題,另一方面同時培訓駐點專業教保教師,加強偏鄉早期療育專業服務。此外,我們還在阿里山上成立療育據點,初步規劃包含能出借教具讓孩子帶回家、提供現場教學的親子教具屋,與提供個人或團體療育服務的日出小站等,都是希望能讓家長和孩子能就近參與療育,降低遠距耗時的交通阻礙,更能搶救0-6歲的黃金療育期!

三歲以前的療育,一年的療效等同未來十年的療效,而投入在早期療育的每一塊錢,都可為未來節省三塊錢的特教經費!為孩子提供的服務總是讓人充滿期待與希望,目前在偏鄉仍需更多專業人員加入,所以在專業人員的培育、兒童療育環境的據點的修繕改裝、療育設備教具的購置、服務交通費…等有急迫性需求;而在嘉義其他地區,也有弱勢家庭兒童療育費、輔具、療育服務車汰換等經費缺口,亟需您的支持!

阿里山上不只有神木,更有來自您與嘉基帶去的溫暖,神木或許會倒下,但在您我的努力下,偏鄉的孩子都有機會長得像大樹一樣,您的支持所帶來的溫暖就像魔法,改變偏鄉慢飛天使的未來!

點我線上捐款「社福與身障長照基金」,成為孩子們的魔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