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編輯自 嘉基月報2025/07 原作者:早療管理中心 穆春香主任
「從來都没有想過這件事會發生在我的家庭中,你要我去面對我最軟弱的地方,我覺得好難,你能告訴我怎麼辦嗎?結婚後我跟先生就有孕育的規畫,無論是生兒或育女,什麼時侯生,懷孕前需要如何調養身體、飲食的調整或補充,我們都是照著規畫走,因為我們知道孩子必須贏在起跑點,但是怎麼會是這樣?你可以告訴我,那個環節錯了嗎?」
希望與衝擊
仔仔是媽媽的第二胎,為了給孩子最好的養育與學習環境,媽媽特別請了全時段的保母來協助。白天,媽媽會規畫好每天孩子的學習進度與內容,晚上,媽媽則讓孩子有充份自我遊戲的時間,但仔仔的發展與反應,總讓媽媽感到力不從心的無奈。仔仔三歲時,被診斷為「自閉症」的孩子,重大的挑戰臨到了整個家庭。
社工等待了四個月後,媽媽精疲力盡的坐在社工對面,握著社工的手,不知道安靜地流了多久的眼淚,終於擠出了一句話:「要我去面對我最軟弱的自己,好難!」社工說:「媽媽,您己經用最大的努力為孩子做了一切的事,也為您的家庭承擔了所有的為難,您很棒了,我們都知道你的辛苦,孩子因為有您才有今天的能力,你必須認同跟肯定您的付出。」我們看見了一個家長此時的需要──接納。
不一樣,都一樣
仔仔現在已經國小三年級了,團體學習與日常生活大致都可以跟上同儕,雖然仍有許多發展上的僵化,但是,只要建立起一定的模式與規範,仔仔就可以跟著慢慢成長。媽媽則向社工表示,到現在,她已不想向別人一直解釋仔仔的行為,因為講完只會得到一句「妳真辛苦!」,接下來什麼都没有改變,媽媽說她最大的期待是,其他人可以用平常心來看待我們的孩子,不須多做解釋,就能一起欣賞不一樣特質的「人」。
差異與需求
從融合教育的觀點來看,普通生跟特殊生是在同一個光譜上的孩子,只是需求不同。當我們強調幼兒的差異時,看到的就會是「障礙」以及「不足」,但當我們強調「需求」時,看到的就會是「支持」,因為每個人本來就存在不同的需求。例如:孩子湯匙拿得不好,所以吃飯很慢,若以「差異」的眼光看待,會評估幼兒的精細動作不佳、手眼協調不好,可能是發展遲緩;若以「需求」的眼光來看,會思考是不是湯匙太重、握柄太細或太長,而需要更換適合的湯匙,幫助他順利吃飯......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為什麼嘉基要出版早療融合繪本?
「融合」並不僅是把特殊需求的學生放在一般的班級或環境中,還需要正確的眼光、態度跟認知,這也是嘉基早療中心出版融合繪本的最終目的!《擁抱慢慢猴》、《慢慢猴的生日大冒險-醫療篇》、《小鄒記神話》這些故事傳遞著友善共融、成長與接納的美好價值,邀請大家,一起讓溫暖走進更多孩子的心裡。